梭狀芽孢桿菌助腐植質變甲烷
2016年3月10日 來源:防爆云平臺--防爆產業(yè)鏈一站式O2O服務平臺 防爆電氣、防爆電機、防爆通訊、防爆空調 瀏覽 2685 次 評論 0 次
日本廣島大學、幌延巖石圈環(huán)境研究所等機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,一種名為梭狀芽孢桿菌的厭氧細菌能夠分解地下深處的腐植質。若將這種微生物與產甲烷菌組合在一起,就有可能合成甲烷,從而使地下有機物資源得到利用。
腐植質是地上的動植物被細菌等分解后埋到地下的有機物,是地殼內巨大的碳儲存庫,占地殼內碳總量的約10%,被認為是煤炭的“前身”。如果腐植質能夠分解,就可能提取出可燃氣體等,但此前一直沒有找到有效方法,所以幾乎沒有得到有效利用。
廣島大學研究小組在無氧環(huán)境下培養(yǎng)從地下采集的梭狀芽孢桿菌時,發(fā)現它能夠分解腐植質。梭狀芽孢桿菌是一種厭氧細菌,在土壤深處和生物的腸內等氧濃度很低的環(huán)境中生活。此次研究顯示,腐植質在缺氧的地下也可以被細菌分解,而分解的產物可以被產甲烷菌作為食物。由于產甲烷菌無需氧氣就能合成甲烷,這一發(fā)現將為在地下分解豐富的腐植質來制造甲烷開辟道路。
研究小組未來準備將梭狀芽孢桿菌和產甲烷菌一起培養(yǎng),以確認是否能制造甲烷。